王震: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
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,已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,当时主管工业的王震副总理访问英国,对英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了较全面考察。
我国历史学家辛子陵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就此记述道:
“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路线,继承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共“八大”路线的正确方面,借鉴西北欧民主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(例如混合所有制、社会市场经济),纠正了毛泽东建国以后向社会主义“穷过渡”的种种谬误,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。中国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初期,为了打破由于极左理论长期灌输造成干部队伍中坐井观天、夜郎自大、唯我独革的精神状态,邓小平派出许多高级干部出国考察。许多到过西北欧的高级干部不由地击节三叹;“人家这才叫社会主义!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,老革命家王震访问英国。我们尊重欧洲社会民主党的自我陈述,二战后西欧和北欧各国不再是“资本主义社会”,而是“民主社会主义社会”。因此,英国不再是大英帝国,而是一个民主社会主义国家。二战后艾德礼的工党政府给英国人民、特别是劳动者和社会弱势群体带来了福音。全民保健制度为病人提供了免费医疗服务,中小学受免费教育,失业者享受免费保险。工党政府在五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国家福利体制,对英国和欧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。王震听说英国大部分工人、职员、知识分子、小资产阶级、约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的普通百姓,都拥有在中国人看来相当阔绰的私人住宅和家用轿车,每年度假可以出国旅游,感到非常惊讶。这种生活质量叫共产主义也不为过呀!他带着“访贫问苦”的明确意向要求访问一个失业工人,想看看英国的阴暗面。中国驻英大使柯华陪同王老来到一个失业工人的家。王老有点眩晕,这是失业工人吗!?他看到了什么呢?
“这位失业工人住着一栋一百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,有餐厅、客厅,有沙发、电视机,装饰柜子里珍藏的银器,房后还有一个约五十平米的小花园。由于失业,他可以不纳税,享受免费医疗,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。’(引自中国驻英大使柯华:《在马克思的墓前》)。老革命家王震看后感慨良多。他,贵为国家领导人,住的房子面积大一点,但那是组织分配居住的公房,而这位失业工人带花园的小楼,却是私家财产。柯华大使告诉他:“我曾问过一位清洁工人,他每周收入约一百英镑。一个开电梯的工人,每周收入一百五十英镑。按当时英镑兑人民币汇率一比四概算,清洁工的周工资相当于人民币四百元,电梯工的周工资相当于人民币六百元。王震当时是国务院副总理、政治局委员,特权部分不论,他那时的每月不到四百元。周工资不到一百元,相当于英国一个清洁工每周工资的四分之一,相当于一个英国电梯工每周工资的六分之一。这固然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安于清贫、不脱离群众的一面,但也反衬出中国的贫穷社会主义太相形见绌了。如果不是拿中国高官与英国工人相比,而两国百姓作对比,那差距就更大了。据有关专家研究的结果,一九七八年中英两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是一比四十二。就是说,中国清洁工的工资是英国清洁工工资四十二分之一。王震归来,成为创办深圳特区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支持者。”(《评毛及毛时代》)
从理论角度看,尤为重要的是,访问后期王震出人意料地说了这么一段话:
“我看英国搞得不错,物质极大丰富,三大差别基本消灭,社会公正、社会福利也受重视,如果加上共产党执政,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”。(于日:《旅英十年》)
我驻英使馆经济商务处于日同志:王震对于英国的评论是有一定的根据的
关于王震副总理的谈话,当时参加了部分接待工作的于日同志曾在《旅英十年——重新认识资本主义》一文中着重谈到: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,我被两次派往我国驻英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工作,常驻时间近十年。回国退休后有朋友问及:常驻英国十年,什么事给你印象最深?我说:印象最深的既不是名胜古迹,也不是皇家盛大庆典,是三位副总理(总理)访问英国后对英国某些事务的反应,颇有内涵,久久令人思考,故成为印象最深之事。
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,已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,当时主管工业的王震副总理访问英国,对英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了较全面考察。我参加了部分接待工作。访问后期有人问王副总理对英国有什么观感,王出人意料地说了这么一段说:“我看英国搞得不错,物质极大丰富,三大差别基本消灭,社会公正、社会福利也受重视,如果加上共产党执政,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”。王震对英国的评论在驻英使馆引起了振动,也促使大家更加关注英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生活状况。
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,随之也产生了一支坚强的工人阶级队伍,工会历来就是社会上人数最多,组织性、斗争性最强的社会组织。一百多年来,在工会的领导下,工人运动始终对社会进程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,再加上奉行民主社会主义,号称代表劳动者利益的工党不断处于执政地位,使得英国在建立社会公正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,在西方国家中也属前列。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开始于教会救助贫民活动,经过300多年的曲折发展,已经从小规模、分散的福利措施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统一的保障体系。〖HTH〗为社会稳定、经济发展提供着安全保障,也是社会公正的一种重要体现。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“经济法制”,到30年代建立“福利国家”的准备期,再到二战期间带有战时特点社会福利制建立,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从未间断。1945年工党上台,全面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进程。通过大量的立法,使英国成为西方世界拥有最完备社会保障法典的国家,1948年,英国率先宣布成为“福利国家”。在此基础上,又经过几十年的不断调整和改革,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,已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,它包括:退休养老保险、失业保险、医疗卫生保障、国民保健服务和个人生活照料等。现简述如次:
1、退休养老保险 英国养老保险金分为基本养老金和附加养老金。凡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男女城乡公民均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(90年代初每人每月40英镑,1英镑约合12元人民币,下同),而附加养老金则按退休前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金时间长短、金额多少而定。
2、失业保险 经过登记并附合条件的失业者每月可领到90英镑失业保险,如需供养妻子,每月还可领70英镑。
3、医疗卫生保障和国民保健服务 英国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待遇(包括踏上英国国土的旅游者、外交人员等),去医院看病只付挂号费,住院只付饭费,连近视眼配眼镜也是免费,只是镜框的选择范围比较小。
除此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保健补贴,如医疗补助金、病假补贴、长期疾病补贴、残疾人补贴、生育补贴、产妇福利补贴等等。 4个人生活照料补贴儿童(16岁以下)享受定额儿童福利补贴,此外,单亲父母子女、孤儿,另有补贴;全民免费初、中等教育,90%大学生享受各种津贴;低收入家庭补贴,工伤事故补贴,住房补贴……
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安全阀,对国家社会、经济、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:社会保障满足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需求,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,也为保障公民的发展权打下了基础;社会保障制度是英国政府干予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有效手段,有利于促进公平与效率的平衡,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收入均等化; 英国政府通过调节社会福利措施来刺激或抑制内需,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。国家还围绕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服务体系,如从中央到社区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、医疗保健、职业中介和培训、养老托小等,这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,造就了一大批就业机会。英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政策,保护公平竞争。保障制度为竞争失败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,不但维护了社会的安定,也为失业者参与再竞争创造了条件。这种劳动力蓄水池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。
英国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经费50%来源于政府税收,其余的由雇主和个人各出一半。而政府税收中最主要部分是个人所得税,其原则是“抽肥补瘦”。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制,收入低于一定额度,免征所得税。收入(含工资和投资及其它劳务收入)越高,征收税率越高。二战后收入税起征税率为22%—30%,最高税率是60%—83%,这在西方国家也是首屈一指的。英国工党执政时期为实现“抽肥补瘦”原则,还征收“资本转移税”(即遗产税),此项税收保留至今,深为富翁头疼。“资本转移税”也实行累进制,税率15%— 50%,起征点为30万英镑。对于这种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公正的税收制度,笔者半开玩笑地问过英国财政部主管税收政策的助理次官(相当部长助理):“你们这种税收制度不符你们关于‘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’的原则。”
他的回答使我大吃一惊,他说:“你说的对,我们的做法恰恰是按 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办事,超高收入超出了他所创造的必要劳动价值,属于剩余价值,应该拿出来补助穷人,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‘剥夺剥夺者’。”对于他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我不知所措,只能按西方的习惯纵纵肩,一笑了之。如果说该官员的说法不完全是调侃,还真说明王震对英国的评论是有一定的根据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