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2月24日

古汉字的训读

一直在想,古汉字的写法,与现在的繁体字没有多少区别,这个问题不成为问题,但是,古汉字的读音,怎么确定?
  
举例,唐诗中押韵问题:乌衣巷口夕阳斜(XIE)。飞入寻常百姓家(JIA)。
  
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,以许字为例,发音是“虚吕切”,那么如果假定二千年来,所以汉族姓氏的读音没有改变,以姓氏的读音来切其他的汉字,是不是可以知道古汉字的对应读音?
  
总不能时间长了,连自己家族姓什么都会叫错?
  
困难在于:
1、姓氏的读音,有无变化?这需要对照粤语、吴语、闽南语和普通话中姓氏的读音。
2、仍以“许”字为例,这“虚吕切”是段玉裁(清人)加的,还是许慎(东汉人)确定的?

长期以来,唐诗宋词在当时怎么念,一直是困扰我的大问题。像刚才又去读贾谊的过秦论,感觉押韵还可以,猜测汉字的音节,可能一直是“辅音+元音”或者“元音”两种单音节模式,但怎么日本的汉字是多音节,如“田”好像读作“tana”,是不是遣唐使们把书带回去以后,不知道“施是切”和“普半切”是什么意思,分开来读得慢了?否则,日本汉字里面的唐音、宋音,和中国同时期的读音不知是否一致/接近?
  
还有一个遗憾:宋词的乐谱/配乐的缺无。

说普通话是满语,是讽刺之意,因为满人自有语言,提出这种说法的人,自然不必理他。可以推想,明末至今的北京方言,除了用词以外,音调恐怕变化不会太大。我去过几个城市,发现很多城市的方言都是由最早的居住者定下的调,可能是后来的移民不得不迁就原先的居民吧。毕竟方言是很难用官方命令去统一的。同样可以推想,像广东这些地区,语言应该是较古的,反正,我来到这里,就有这种感觉,尤其是对于词汇、片语、习语之类。向来发音也是类似。
  
昨天去书店,看到汉语训诂学的书,光说汉字的来龙去脉,偏旁部首,基本没有提及读音。书中一处引用章太炎先生的考证说,论语阳货第十七 “阳货欲见孔子, 孔子不见, 归孔子豚。 孔子时其亡也,而往拜之。”这其中,“时”字读DAI,通假“待”字。想孔子当年,天下何止10国,教那么多国际学生,语言居然不是障碍,恐怕,当时的字体接近,发音也接近。有人说当时有“雅言”,就是当时的普通话,可以通行各国。再进一步,诗三百,收集了各国的民谣诗歌,这里面来自不同国家的诗歌,倘若字的意思、发音基本一样,那么,要么就是经过某一机构/人士的整理,要么,当时天下各国的语言已经很接近,很相似,而并无太大区别。
  
最后,幸亏1950-1960年代,那帮人没有将汉字拼音化、罗马化,否则,我们就与古之圣贤BYEBYE了。

以上汉字读音问题,仍请各位辱教之,不胜感激。